两个月的时间。说长也长,就像每天晚上亮着的灯光;说短也短,就像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。刚踏进塔山中学的时候,我的眼睛里放着光芒;成为塔山人后,我希望自己仍能保持初心不会淡忘。这两个月的角色转换,我从一个满头疑问的青年教师,逐渐锻炼着能够撑起一方。 这两个月中,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来自这个看起来巨大的挑战——跨年级授课。我在平时授课时,需要在初一生物教师和初三生物教师的角色之间平顺切换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我很幸运的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成长。 生命的力量:课堂上的思考和回答 课堂气氛,课堂是否具有生命力的评价标准之一。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也曾经说过:“只有当每个少年从教育者那里得到‘活水’,他们的才干才能发挥出来。”所以相较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传输,我的风格更偏向于轻松的引导学生发现并使用学习方法和技巧。所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,无论是哪个学段的课堂,我都想在完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,尽量采用活泼轻松的方式完成授课的过程。毕竟,一个死气沉沉的课堂,是没有生命力的。 原本在我的印象中,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是越来越愿意沉着冷静而渐渐少言寡语的。所以在第一次登上初三生物课堂的时候,我的内心是忐忑的,生怕自己为了教学进度,而放弃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。但是,当我展示出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时,我发现,这些疑虑都是多余的。当我充分利用图片、视频、演示动画等手段进行引导时,都能有较活泼的学生反应和不沉闷的课堂氛围。在课堂上,初三的同学可以凭借多年的学习沉淀,思而后发,言而有理,答而有力。初三同学的活力,或许不像初一那样张扬而奔放,其中多了几分认真和严谨。 而对于初一的学生,不必多言。灵活的思考和积极的举手回答,再加上我利用了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,在学生们积极思考、畅所欲言的同时,学生之间生生互评、生生互动,共同创建了一个形式活泼、富有思考和交流的课堂。 生命的力量,活力无限,让我惊喜。 生命的成长:探究中的引导和自主 初一和初三的学生,在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上有一定的差距:初一的知识储备较薄弱,认知能力较弱,大多停留在小学科学的水平;而经过两年的学习,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多的生物知识,同时认知能力和技能水平也较高。这一点在生物科学探究中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出差异。 初一的生物在第一单元第二章开始学习观察法、调查法和探究法的基本步骤,并通过简单实验进行直观感受。以探究实验“光照影响鼠妇生活”为例,初一的学生表现出来的,更多的是好奇和迷茫。在课堂上,学生虽然很想参与其中,但无从下手,所以会经常提出类似于“老师,鼠妇有几条腿啊?”“老师,它们长得为什么这么可怕啊?”“老师,土这么脏我可以不摸吗?”的问题,这说明初一的学生对于探究实验的目的性没有明确,关注点没有集中在需要探究的内容上,而是浮于表面。 相较之下,初三的实验内容更为复杂,但学生处理起来还是比较游刃有余。例如最近在学习的“蚂蚁的通讯”实验,实验目的、步骤和方法,仅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即可明确,辅助视频、NoBook动态演示等手法,学生即可对实验有一个较好的把握。同时将这个实验布置给学生,初三学生可以很好的利用自己课后时间,完成自主的探究,效果不逊色于视频资料和演示动画。 这样的知识储备增加和认知水平的提高,是每个学生在成长中的必经之路。虽然在初一的生物课堂上,我可能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计划,或是通过课堂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初一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,但我并没有因此抱怨或失望。因为我看到了初三学生展现出的自信和自主,感受到他们对于生命科学奥秘的探索。这让我坚信,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,而是需要不断的给他们提供机会,拿出充足的时间,耐心引导和等待他们的成长。因为总有一天,初一的学生也会步入初三,他们的成长,是看的见的,是可以期待的。 于是,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们。我想,生命只有交还给孩子去掌握、去发展,才是最真的、最丰富的多彩的、最有价值的。看着教室里激烈的讨论,初一的孩子脸上流着汗,但挂着笑;手上粘着土,但更灵活、更熟练地进行着操作。 生命的成长,未来可期,让我感动。 为师的幸福:感受生命的力量和成长 跨年级授课,真的是我最大的幸运,让我感受到为师的幸福。走进初一的课堂,孩子们热情的笑脸萦绕着我,积极地和我交流,努力的吸收知识,毫无保留的展示自己,让我深深感受到青春的活力。再踏入初三的课堂,一张张坚毅认真的面庞,审慎思考,认真反馈,沉稳中透露着积极,让我深深感受到生命的成长。 感受着生命的力量和成长,我将一直坚定走下去。 |